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干警风采
时评 | 清明祭扫,当显文明“气质”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04-04 15:01:27 打印 字号: | |

春雨霏霏,岁岁清明,又是一年清明时。今年清明前夕,多地纷纷发出文明过节的倡议,引导群众以书写寄语、敬献鲜花等文明、绿色的祭祀方式祭奠先烈、缅怀先祖。平安文明过清明,既是扎实推进移风易俗的充分体现,也是确保清明期间安全有序的必要之举。

作为华夏儿女祭奠祖先、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清明自立节之日就有慎终追远等习俗,体现出中华民族感恩先人、珍视亲情的美好品质,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传承。然而,本应寄托哀思的祭祀活动却在有些地方“庸俗化”,互相攀比、讲究排场、肆意焚烧等现象时有发生,使清明节平添了污浊之气,既背离了清明节“民德归厚”的文化内涵,也曲解了人们寄托哀思的初衷,让饱含浓郁文化内涵的清明节走了样、变了味。

清明祭扫重在“情”而不拘“形”。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祭扫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当前,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绿色环保的生活模式也得到社会推崇认可。放鞭炮、烧纸钱等旧俗已经与新时代的精神理念背道而驰,讲排场、比阔气等陋习也与文明风尚格格不入,献花、植树、扫墓等文明低碳祭祀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群众理解和接受。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网络祭祀之风已经在各地悄然兴起,通过互联网,献一束鲜花,送一段旋律,点一支跳动的蜡烛,使得远在他乡的人们也能够随时随地表达对先人的缅怀。这种跨越时空的纪念方式,无疑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的连续性,也更符合移风易俗的文明新风,同样能达到表达哀思、传承孝道的目的。

从祭扫形式更加绿色,到内涵更加丰富,清明节之所以产生这些看得见的变化,离不开移风易俗取得的丰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号召全国人民、各地各部门聚焦重点难点、破除陈规陋习、厚植新风正气,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弘扬向善向上的良好风尚,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地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树立厚养薄葬等新观念,发挥乡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遏制清明期间封建迷信活动、不文明祭扫现象,同时,优化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大力推广数字殡葬、网络祭祀、“代客祭扫”等新型祭扫方式,引导群众用更丰富便捷、更文明低碳的方式祭奠。广大党员干部更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争做文明祭扫的先行者、倡导者、引领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带动亲属、朋友和周边群众树立文明低碳祭扫新风尚。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移风易俗不可一蹴而就,需要破立并举、久久为功,破的是陈规陋习,立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我们怀着一份浓浓的思念之情,为逝去的亲人献一束花、敬一杯酒,向以血肉之躯捍卫祖国尊严、用宝贵生命换来国家安宁的英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让绵延不息的怀念与敬意,化作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李梦瑶)


 
责任编辑:李倩